山東省農科院深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將“轉化富院”作為“十四五”期間“五個強院建設”目標之一,制定出臺了《關于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的意見》等1+7政策辦法,引導科研人員圍繞市場需求做科研、促推廣、抓轉化,真正到生產一線、到農業生產主戰場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一次,一直從事小麥高產優質抗逆機理和遺傳育種工作的二級研究員宋健民代表團隊將兩件“寶貝”送上拍賣臺。
“濟麥0435”是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優秀代表,瞄準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缺乏、優質小麥大量依賴進口的痛點而選育,節水、抗病、抗逆、抗寒是其“名片”;而優質中強筋小麥品種“濟麥55”專門針對傳統食品面條、饅頭定制而研發,產量潛力高,適應性廣。
無論是“濟麥0435”,還是“濟麥55”,都已通過國家審定。這意味著權威部門已經認為它們具有優勢,可大面積在全國推廣種植。
這是近日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新聞發布會現場發生的一幕。科技日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以這兩大成果為代表,該院遴選了60項科技成果,通過拍賣的形式面向社會公開尋找“合伙企業”共同推廣。
60項成果參加拍賣,市場前景看好
“本屆拍賣會已遴選出全院19家研究單位和3家地市分院成熟度高、有市場需求的60項成果,涵蓋了作物、蔬菜、果樹、畜牧、農機、農藥等各領域。其中,作物品種35項,果蔬品種6項,新獸藥1項,新產品1項,新裝備3項,專利和技術14項。”在現場,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劉兆輝向記者強調,“這批成果有實力、有潛力,我們很看好它們的市場前景。”
去年,山東省農科院首次試水科技成果拍賣模式,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24項新成果成功拍賣。來自北京、山東、廣東、河南、遼寧、新疆等省市區的147家企業參加競拍,經過一上午激烈角逐,所有拍品全部拍出,起拍價格5430.6萬元,成交1.1045億元,溢價率達103.38%。
當時,這場由科研單位主導、企業承辦、市場化運行的拍賣活動,也開創了山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先河,為農業科技成果走向市場探索了新模式。
“相比去年,本屆拍賣會呈現出不少新特點。”山東省農科院成果轉化與推廣處處長楊英閣向記者表示,“本屆拍賣會成果由去年的24項增長到60項,涉及的領域更廣,部分拍賣成果還有集成轉化的趨勢,多項成果涉及到2個以上專利,這既提高了成果轉化的實際效果,又提高了其自身價值。”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熱點,但也是難點、痛點、堵點。為破解上述難題,山東省農科院深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將“轉化富院”作為“十四五”期間“五個強院建設”目標之一,制定出臺了《關于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改革的意見》等1+7政策辦法,引導科研人員圍繞市場需求做科研、促推廣、抓轉化,真正到生產一線、到農業生產主戰場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一部分科研人先富起來
這次拍賣會,來自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的衣云鵬博士帶來了“新型多靶點動物專用抗炎藥Hz-1”。
去年,同樣是來自該院養殖業疾病防治領域的一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新型弱毒疫苗”從1450.5萬元起拍,經過32輪拉鋸,被買家用4050萬元價格拿下,成為“標王”。在此背景下,記者們對今年同屬新獸藥類別的上述抗炎藥充滿期待。
但作為科研人員,衣云鵬更想表達的是該院成果轉化改革的感想和體會。
他表示:“我們院對成果轉化工作越來越重視,在政策上給科研人員吃了‘定心丸’。‘專家至上’‘讓一部分科研人員先富起來’‘到生產主戰場上去’等理念的提出并落地,讓我對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和生產實踐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也促使我真正從市場需求和生產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開展科研創新,爭取研發出更多高水平、市場需求的成果。”
記者了解到,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將于今年10月31日在該院舉行。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李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