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這是時隔十年之后,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工作會議首提“存量提質增效”階段論”,將“保護歷史文脈”與“數字技術賦能”列為城市更新雙核心。這意味著城市發展的重點不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對現有城區功能進行提升完善、對歷史文脈進行保護傳承。
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文化和科技始終是推動城市更新的“雙引擎”。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改變了城市的面貌和功能,而文化則賦予城市獨特的靈魂與魅力。在城市更新中融合文化和科技,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居民生活體驗,還能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和經濟新動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共生。
一、文化遺產數字化——從沉睡到永生
文化遺產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如今卻已陷入沉睡:
1、歷史建筑只能遠觀,非遺技藝困于展柜
2、文化記憶難以觸達年輕群體,傳承斷層
通過引入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改造更新,從靜態展示到活態傳承,可以賦予這些文化遺產新的功能和生命力。比如博樂信息以“零物理干預”的數字化手段,實現“保護”與“活化”雙贏,這也正是博樂MR大空間交互、AR輕量化應用的技術初心。
黃姚古鎮被《國家地理》認證的中國最美古村落之一,具有1000多年歷史,300多幢明清古建筑、20多座寺觀廟祠、10多處亭臺樓閣、11座特色橋梁,100多副楹聯匾額,一步一景,皆是故事。博樂信息通過AR技術賦能黃姚古鎮文化IP,結合黃姚的民俗、名人打造了包含了人事物的創意AR互動,給游客帶來更豐富、個性化的體驗內容。
在三亞南山非遺節中,用MR技術動態演繹非遺文化,替代實體改建,實現“零物理干預的數字煥新”。在博物館中部署MR數字交互內容,疊加歷史文化影像與當代場景。游客佩戴AR眼鏡,行走中就可以實時查看二十四節氣、甲骨文十二生肖的傳統文化場景。通過“繡花功夫”式的微改造和科技賦能,非遺文化可以實現保護與利用的良性互動,成為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二、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智慧旅游、數字景區、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層出不窮,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消費活力。例如,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利用VR/AR技術推出線上虛擬展覽,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主題公園和景區引入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游覽體驗。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文旅+科技”模式正在興起:通過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文旅街區或園區,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發展了旅游經濟。
在西安華清宮景區,博樂信息結合當地文化IP定制開發“楊貴妃吃荔枝”AR互動內容,讓歷史故事變得更有趣,提升游客體驗感;與新疆龜茲研究院合作,開展龜茲洞窟數字化還原保護工程項目,以壁畫服飾為內容,打造AR互動內容,讓游客在游覽中互動,在互動中了解歷史。
在平頂山逍窯妙境窯洞,博樂信息深挖窯洞文化,依托逍窯妙境磚窯戰備糧倉舊址,將數字科技與窯倉文化有機融合,打造了“特色文旅新空間”,喚醒沉睡鄉村資源,讓窯洞煥發新生,助力鄉村振興。
博樂信息正構建"技術+內容+服務"三維生態:
? 技術層:依托AI+元宇宙技術,自主研發智能SaaS運營管理系統
? 內容層:文博文創等數字IP、AR/MR主題資源庫
? 服務層:覆蓋全國30+省,提供"方案設計-部署實施-持續運營"全周期服務
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已經展現出巨大的能量:它讓古老的城市煥發青春,讓冰冷的建筑充滿溫度。當中央會議吹響文化遺產保護的號角,我們需要繼續用好文化和科技這“兩大動力”,推動城市更新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邁進。博樂信息以“技術敬畏歷史,數字賦能傳承”為使命,一方面,在更新中守護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地域特色,讓城市的精神基因代代相傳;另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新模式,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