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合成生物是未來的石油,凱賽能否成為它的中石化?”當我們談論“硬科技”與“新質生產力”,有一個行業常被低估,卻可能深刻改變人類制造方式——合成生物學。
這是一個將DNA當作代碼,將微生物當作“工廠”的新世界。在這個領域里,凱賽生物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
它不是PPT企業,而是真正把“菌種工程+ 發酵工藝+ 材料量產”做到了工業級別;
它不追熱詞,而是靠十幾年打磨一條“從基因到大宗材料”的重資產路徑;
它不靠補貼活著,而是已經在多個產品線上實現了自研、自產、自銷閉環盈利。
它是少數能夠真正“用微生物替代化工路徑”的上市公司,是“合成生物產業化”這條賽道上,最具代表性的實干者。
那么問題來了:凱賽能不能從“小分子替代”走向“大產業滲透”?它的商業模式,是資本周期中的幻象,還是產業大趨勢中的基石?
研究凱賽生物這樣的合成生物龍頭企業,不能只看財務數字,也不能套傳統消費/醫藥/材料的框架。它是一家穿越多個產業范式的公司,既是硬科技,又是制造業,還兼具全球供應鏈特性。
你需要一套能“橫向拆行業、縱向看路徑、斜向捕護城河”的復利式框架。
1.技術核心:它靠什么在“微米級別”賺錢?凱賽的根是“合成生物技術”+“工業級發酵工程”:是否具備自主菌種構建能力?它的發酵工藝放大能否跨越“實驗室→萬噸級”?有無“不斷降本”的過程優化能力?這一層決定它是不是“PPT合成生物”,還是一個真正能產業化的工程型公司。
2.商業模式:它是“賣夢想”還是“賣材料”?凱賽不是靠授權,而是自研+ 自產+ 自銷,這是非常重的路徑:客戶是誰?產品賣給誰?議價力高嗎?是“定制型材料平臺”,還是“通用型大宗品替代”?是否能在“產能擴張”與“銷量兌現”之間建立正循環?
重點判斷:它是否有to B 的訂單粘性,有沒有提前鎖單?
3.產業定位:它在全球供應鏈中處于什么位置?合成生物不是純國產替代,而是全球技術競爭:凱賽是全球領先的嗎?有沒有被國際巨頭替代的風險?它在哪些細分賽道有全球性優勢?(如生物尼龍、生物戊二胺)出口比例高嗎?貿易壁壘或地緣風險大嗎?
這決定了它未來是否會“卡別人脖子”還是被卡。
4.財務健康度:技術兌現是否轉化為自由現金流?凱賽不是燒錢型公司,它已經盈利多年:毛利結構是否穩定?不同產品盈利能力差距多大?投資強度高嗎?是否靠融資驅動擴張?自由現金流夠不夠支撐它的研發+產能擴張計劃?關注重點:它是否具備“自我滾動”的財務閉環。
5.護城河與長期演進:它憑什么穿越周期?合成生物是慢行業,難在規模+信任+認證+客戶磨合:有無顯著的工藝優勢or 客戶鎖定機制?是否形成了“技術+供應鏈+客戶+認證”的完整飛輪?是否具備產品線的遞進梯度?老產品賺錢,新產品培育?關鍵問題是:它能不能從“單點產品勝出”走向“平臺化工業生物公司”。
凱賽的獨特性是,它是從基礎科研到發酵工程再到全球市場打通的罕見標的。這家公司不是短期講估值彈性,而是講“技術規?;? 商業化深耕+ 全球滲透”的復利曲線。
我們現在正式開始對凱賽生物的結構化拆解。將依照從“技術核心”一直到“護城河與演進路徑”,構建你對這家合成生物龍頭的系統認知。
技術核心:凱賽不是“實驗室明星”,而是“工廠選手”凱賽的核心技術壁壘有三塊:1.自主菌種構建能力凱賽不是買別人的菌種,而是自己從基因序列起步做合成生物工程菌,擁有完整的“設計—篩選—優化—放大”能力鏈條。這意味著它能不斷開發新材料,不依賴外部專利授權。2.工業發酵能力合成生物產業化最大瓶頸是:“實驗室發酵能跑得動,大規模生產就失控”。凱賽歷經多年,從千升級做到萬噸級,具備“長周期、深發酵、高產率”的穩定放大工藝。這是它能把“科研成果”變成“噸位商品”的關鍵。3.工程體系集成力凱賽具備一體化能力,從菌株、工藝、反應系統到后處理全鏈條打通,這讓它能持續優化產率、降低單位成本。這三點合起來,使它成為中國合成生物中為數不多真正有“工業級打穿能力”的公司。
商業模式:賣的是“替代+ 新價值”,而不是科研故事凱賽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是靠賣產品賺錢,而非靠講授權故事或賣技術許可。它的主力業務線包括:生物戊二胺:全球供應主力,用于高性能尼龍(PA56),替代石化原料;生物長鏈二元酸:用于特種尼龍、生物材料、潤滑劑;新材料管線拓展:正在開發生物基壬二酸、癸二酸等高級脂肪酸原料。
商業模式核心是:把生物路線打成“可規模化+ 可降本”的大宗原料路徑,直接替代化石路線產品。這一模式的特點:不靠講故事,靠噸位和議價;客戶以工業材料公司為主,粘性強、轉單成本高;盈利周期長,但抗周期性好,具備“產業型穩定性”。
三、產業定位:全球合成生物工業化的稀缺樣本凱賽的獨特性在于,它不是國內的,也不僅僅是生物圈的,它是:全球第一批把生物基材料真正做到萬噸級量產的企業;
主要客戶分布在中美歐日韓等工業強國,訂單來自全球特種尼龍、工程塑料與化工品巨頭;出口業務占比較高,擁有穩定的國際客戶體系;但也要注意:海外認證周期長、客戶轉化慢、政策壁壘多,這是一條“重耕地”的慢賽道。它的全球性不是故事,而是靠產品力一噸噸賣出去的。
四、財務健康度:盈利能力強于預期,自我造血有韌性凱賽生物已連續多年實現盈利,核心特征是:1、毛利率穩定主力產品毛利在35–45% 區間波動,雖不如醫藥/消費品,但在大宗材料里屬于高水平。2、投資強度大但現金流自我循環每年研發支出占比在6–8%,穩定投入;固定資產占比高,說明擴產屬于重資產路徑;但應收賬款周期短、庫存周轉快,說明客戶關系健康。3、凈利潤率相對穩定不是靠爆發賺錢,而是靠產品線復利疊加穩步增長。財報讀法關鍵詞是:“不性感,但穩健”,適合長期主義視角看待。
五、護城河與長期演進:技術飛輪+ 客戶壁壘+ 規模優勢疊加凱賽的長期優勢結構體現在:1、技術飛輪越做越深的工藝系統,能不斷延伸新產品線,打通從戊二胺→ 長鏈二元酸→ 尼龍→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多條路線。2、客戶護城河化工品客戶不是輕易替換的,一旦認證通過,關系可維持多年,粘性極強。3、產能護城河生物發酵產能不是資金堆就能上,要菌種穩定、工藝可控、放大驗證,這是一道技術+ 資金+ 時間復合壁壘。它不是靠爆款,而是靠多個產品線交錯筑基,形成“材料型復利結構”。
凱賽生物值得長期研究的核心理由它是少數把“合成生物”從科研變成噸位生意的公司;它已經盈利,不依賴講資本故事生存;它所在的賽道是未來10 年“替代石化+ 減碳路徑”的重要組成;它的節奏慢,但確定性高,適合做長期配置型研究。
以下是對凱賽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的結構化拆解,圍繞“營收增長、盈利恢復、現金流、負債結構、投資與運營效率”五大維度,梳理公司發展:
1.營收:穩中有進,繼續兌現擴張節奏營收實現7.76 億元,同比增長13.33%,同比增速較穩健,顯示核心生物基材料需求持續回暖。這一趨勢延續了2024年末癸二酸產線產能投放后的消費回升脈絡,說明產銷聯動順暢,商業化進一步提升。
2.盈利能力:凈利增長顯著,盈利質量提升凈利潤報1.37 億元,同比增長30.11%,凈利增速明顯快于營收。表明公司在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上有所突破,毛利提升與產能放量協同發力,盈利結構繼續優化。
3.現金流:經營性回款良好,無融資依賴雖未披露詳細經營現金流數據,但從2024末的現金管理可知,公司有自我調節能力 。同期未見頻繁融資,也未大額投入財務杠桿,說明現金流健康、尚未陷入舉債依賴。
4.負債結構:擴產節奏受控,財務杠桿適中基于2024年發展節奏(癸二酸產線投放、生物基復合材料公司成立),推斷本季度新增在建工程、預付款增加顯著。但無大額借款或負債激增披露,資產負債率維持在合理區間,表明擴張節奏穩妥、財務穩健。
5.投資與運營效率:研發、產銷協同繼續加強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接近8%,2025年繼續穩定研發節奏。正推進癸二酸及生物基復合材料跨界應用項目。安徽復合材料公司也已成立,預示產業鏈縱向整合和場景化落地加速。
總體來說,公司第一季度表現優秀:營收與凈利雙增,盈利能力增強,是階段性表現向好的信號。節奏持續推進中:擴產、研發、銷售動作密集,商業化路徑清晰。現金與負債穩?。何匆姶箢~舉債,擴張自有節奏一致。接下來關注點:第二季度產量放量、長鏈尼龍與復合材料是否兌現訂單、現金流回正變實數。
凱賽是一家不講“概念故事”,而是靠微生物發酵做噸位生意的合成生物實干派。它穿越了實驗室、工廠與市場三道門檻,構建起“自研菌種+ 放大工藝+ 客戶粘性+ 全球訂單”的復利閉環。我們從技術、模式、全球定位、財務結構與產業護城河五個維度,嘗試還原它“慢但穩、重但真”的基本面節奏。它不是那種“今天暴漲,明天爆雷”的票;
它是那種“十年磨一劍,只為替代一滴油”的公司。
來源:復利研究院 Pro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