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公司發現中國比他們的家鄉更有吸引力。”德國《經濟周刊》22日報道,管理咨詢公司FTI-Andersch 周一發布的委托民調機構Kantar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制造業中每兩家公司就有一家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具有吸引力,而認為德國具有吸引力只有 38%。而美國則通過“補貼戰”搶奪德國企業投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德媒報道
三大突出因素
根據分析報告,在已經開始具體規劃的企業中,只有40%愿意在德國投資生產網絡。 在擴張尚未迫在眉睫的國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能夠想象在本國進行進一步投資。
目前在德國以外擴張的企業中,最大的一部分希望在亞洲開展業務——總共占 40%,其中15% 將直接選擇中國。其次是東歐、中歐和西歐,各占35%;北美、中美洲和南美洲占32%,其中三分之二直接位于美國。
德國投資中國不斷增長
世界各地發生了轉變。對于大多數德國企業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地點。主要歸功于三大突出因素:
一是中國是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極其重要的銷售市場,同時也是最大的進口貿易伙伴。 中國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貿易總額達創歷史新高的2980億歐元(進出口)。其次,據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的說法,他們還受益于中國更靈活的用工時間法律。其三,在中國往往比德國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員工。
中國員工受贊
約有84%希望留在中國
“對于許多公司來說,德國已經失去了很大的吸引力。”FTI-Andersch 首席執行官邁克·佐勒爾表示,原因包括高能源價格和能源可用性、監管環境以及熟練工人的短缺。
根據德國經濟部的信息,目前德國801個職業類別中,有352個職業類別存在技術工人短缺,占所有職業類別的44%。位于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近根據對勞動力市場數據的分析確定,目前有近 54 萬個工作崗位經常空缺。
中國城市發展迅速
然而,在德國聯邦政府的新“中國戰略”中,要求企業減少在華業務的風險和依賴(“去風險”)。 政府將中國描述為“合作伙伴、競爭對手,但也是系統性競爭對手”。為了不失去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聯邦政府現在正在努力爭取其他國家成為合作伙伴。
盡管如此,調查顯示,已經活躍在中國的公司中,約有84%希望留在中國。大約 73% 的受訪者排除了將部分生產網絡遷出中國的可能性。此外,五分之一的受訪者希望未來在亞洲實現更加多元化,目前正在致力于建立更加分散的生產網絡。50% 的公司希望改善其歐洲供應鏈。
德國能源價格高昂
美國搞“補貼戰”吸引外企
在亞洲以外,美國目前被認為極具吸引力。大約 21% 的公司現在希望在那里投資。 具體來說,百分之十二已經開始實施這些計劃。 四分之一的公司正在開展新的合作或收購,以進入美國市場。FTI-Andersch采購和供應鏈專家弗洛里安·沃林表示:“公司在美國發現了一個擁有龐大銷售市場、較低能源成本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美國政府的《抑制通貨膨脹法案》就像是一項針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大型補貼計劃。
拜登為“美國制造“做廣告
相反,德國對美國公司來說似乎并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地點。 根據現有調查,只有少數美國公司將德國列為商業地點。 高能源成本尤其被認為是一個負擔因素。IW表示,以下措施可以增加德國作為商業地點的吸引力:減少稅收和關稅、減少官僚障礙、擴大創業自由以及精簡政府角色。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以肯定的是,德國企業仍在逃離本國,向中國、美國等國家加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