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15日參加“城心守歲月——共繪中國式養老新圖景”主題沙龍。國是直通車 汪俐辰 攝
杜鵬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養老方式和制度體系發生了巨大變遷,例如養老方式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化養老、基本養老服務從兜底補缺邁向均等普惠,形成了既區別于傳統,又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中國式”特征。
他表示,中國人口負增長背景下的人口老齡化,將對未來產生長期影響,且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家庭共時性變遷”,“70后”“80后”“90后”都面臨著養老困惑。官方正著力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具體而言,如何增強如今正處于中青年的“70后”“80后”“90后”的養老安全感?杜鵬提出五方面思考。
一是政策支持制度化,建立穩定的養老預期。例如,可考慮構建從中央到地方的立體化政策體系,強化“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醫養相結合”框架中各類服務的聯動;通過政策導向牽引優質服務資源下沉等。
二是服務體系分層化,減少養老支持焦慮。杜鵬提到,可在社區養老機構和街道層面建設融合老年食堂、日間照料等功能的一站式綜合體,打造步行15分鐘可達的“服務圈”。積極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
三是服務內容精準化,提高服務質量。例如在精神關懷與社交支持方面,通過心理疏導、文化活動、鄰里互助等形式,緩解老年人孤獨感并增強社區歸屬感。
四是服務機制智慧化,發揮科技力量。杜鵬建議,搭建養老云平臺,統籌服務機構、志愿者、醫療資源等要素,優化服務匹配效率。以智慧技術賦能服務精準供給。
五是主體協同多元化,合力構建養老安全網。杜鵬認為,可通過稅費減免、運營補貼等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擴大專業化服務供給規模。多元協同激發服務活力,同時支持涉老公益基金會、基層老年協會等組織發展,激活社區內生動力,形成“政府兜底+社會補充”的服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