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涵蓋人工智能、新材料、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多個領域。近年來,“四新”經濟企業保持著較高增速,發展勢頭強勁,背后一方面是技術進步的推動,5G、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和成熟為相關領域創新創業提供了底層支撐;另一方面是更易獲得的融資支持,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風險投資,都對高技術含量、高成長預期、高人員素質的創業團隊青睞有加,有關部門也鼓勵耐心資本投向早期硬科技創新企業。從環境來看,市場方面,消費升級催生共享經濟、即時零售等新興需求;政策方面,各地不僅有租金減免、資金扶持等舉措來降低“四新”領域創業成本,且對“四新”經濟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態度,給予企業良好成長環境和寬松試錯空間。
企業爭先投身“四新”,除了上述條件的“磁力”吸引,也受到傳統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壓縮、全球產業鏈重構等因素“倒逼”,需要在新賽道尋找轉機。與其他領域相比,“四新”賽道具有輕資產特性,比如,傳統零售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構建倉儲體系,而直播電商直接打破地域限制;物流企業用一定時間才能完成團隊搭建,而零工經濟、眾包模式能快速實現。不僅如此,由于“四新”爆發潛力巨大,可能在幾年內實現指數級增長,給企業帶來更大想象空間。
科研人員組成初創團隊、傳統產業“二次創業”、科技巨頭“嘗鮮”……一批批企業進入“四新”領域,帶動經濟活力一輪輪釋放。要注意的是,光環之下也不能忽視風險,比如,新技術投入大、周期長,如果研發或轉化失敗,商業模式得不到驗證,損失難以估量;新產業供應鏈與生態不夠成熟,有些產業已出現過熱現象;新業態可能陷入“偽需求”陷阱,無法形成穩定盈利模式;新模式容易被模仿甚至替代,藍海瞬間變紅海。
如果只是被“造富神話”誘惑而盲目跟風涌進“四新”賽道,企業將面臨慘烈的同質化競爭,大概率成為陪跑,而且會造成資源錯配與浪費。一些企業不是靠創新能力生存,而是依賴政策和補貼度日,不僅扭曲了市場邏輯,也降低了整體創新效率。
當然,任何創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企業要敢于正視“四新”賽道里的重重挑戰,做好風險管理。投入前,要進行充分市場調研和技術評估,引入專業機構對技術可行性做預判,持續跟蹤行業法規、產業政策,找到自身核心優勢并評估競爭格局,深度驗證市場需求,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量化風險,理清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提前設定好止損紅線。
通過提前籌劃、動態調整,讓失敗來得小、可控制,而且來得有價值。比如,技術上嘗試開放式創新,通過合作來分散研發風險;與上下游建立聯盟共享資源,共同應對供應鏈風險;拓展多元融資渠道,不將希望完全寄托在風投上,提高現金流健康程度,增強財務韌性;建立市場動態監測機制,及時調整產品和營銷策略。此外,“專利產業化綜合保險”“中試綜合保險”已在多地落地,要善于借助這些工具來做好緩沖。
“四新”領域已成為創業創新最活躍賽道,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在熱潮里保持理性、在機遇前看到風險、在短期波動中堅持長期主義,腳踏實地創新技術和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