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雙林股份(300100.SZ)與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角模塊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深度協同創新,共同加速該前沿技術在汽車領域的落地應用。
通過底盤角模塊技術研發,深化智能駕駛布局
當前,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并深刻重塑交通領域。伴隨汽車智能化進程加速,底盤系統作為實現高階智能駕駛的核心執行載體,正經歷機電一體化、控制集成化與智能電動化的深刻變革,線控一體化底盤已成為產業發展的明確方向。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2025年中國線控底盤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5%,而底盤角模塊正是這一賽道的“技術核心樞紐”。
底盤角模塊作為該技術趨勢的關鍵載體,創新性地將線控轉向、線控制動、輪轂電機、空氣彈簧及主動減振器等X/Y/Z方向執行器高度集成。通過驅動、轉向、制動與懸掛系統的一體化整合,采用標準化接口與車身及電子電器架構連接,可適配多樣化軸距與輪距需求,并依托底盤域控制器實現對車輪多維度運動的精準協同控制。這不僅顯著提升了車輛的安全性、經濟性與操控性,更構建了與智能駕駛系統端到端的無縫連接,為一體化底盤的規模化應用鋪平道路,是通向未來無人駕駛的必由之路。
記者了解到,此次雙林股份與清華大學共同開展的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角模塊技術深度合作,是公司依托自身技術優勢,積極布局智能無人駕駛這一未來汽車核心賽道的重要戰略舉措,彰顯了公司把握前沿趨勢、引領產業升級的決心。
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量產在即,技術同源性構筑先發優勢
除了在智能駕駛方面的新布局外,雙林股份此前憑借核心產品座椅驅動器與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滾柱絲杠在技術同源性以及在生產工藝上的相通性,積極布局機器人領域。據悉,當前公司已具備人形機器人線性關節模組與絲杠的全流程業務能力,不僅擁有覆蓋設計、仿真、制造及試驗驗證等環節的全流程產品開發能力,還可自主開展磨床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先發優勢明顯。
作為未來產業的前沿領域,人形機器人已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新賽道,目前其已進入工業場景,正處于從實驗室研發邁向商業化量產臨界點。高盛最新報告預測,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美元,核心零部件占70%以上利潤,而雙林股份布局的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微型滾珠絲杠等產品,正是人形機器人關節執行系統的“核心骨骼”,未來成長空間廣闊。
雙林股份表示,隨著市場的要求不斷提高,公司持續進行技術升級、產品迭代,以滿足客戶對產品性能不斷提高的需求。隨著國產民族品牌地位的提升,汽車零部件及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國產替代進口的趨勢也隨之加深,公司產品以其可靠性、安全性及過程的管控力在國產零部件替代中占有一定的優勢。
從智能底盤的“技術攻堅”到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卡位”,雙林股份的雙線布局始終圍繞“精密制造+智能執行”的核心能力,既深度綁定汽車智能化的確定性紅利,又提前搶占人形機器人的增量賽道。隨著與清華合作的底盤角模塊技術逐步落地、機器人部件驗證推進,公司將持續兌現“技術驅動增長”的邏輯,朝著“成為客戶不可缺少的全球首選供應商”的愿景穩步邁進,在產業變革中書寫本土企業的硬實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