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稱,在當前的變暖減緩情景下,該上限可能會在2200年達標,這提示各國應重新考慮碳封存在其減排計劃中的作用。
該論文介紹,為實現凈零碳排放的目標,二氧化碳源必須與二氧化碳匯的除碳量相當。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方法是利用捕獲與封存技術將碳排放封存在地質構造中數百年或數千年。雖然之前有建議認為這一儲碳量出奇的大,但仍需開展研究來明確其上限。
本項研究的相關示意圖(圖片來自論文)。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Matthew J. Gidden與同事及英國、法國、德國等合作者一起,在分析穩定地質構造的同時考慮到環境敏感地點、與人口中心的距離,以及缺乏政府支持這類風險因素,從而量化了地球實際能支持的地質碳儲量。他們研究發現,這種更謹慎的估算得出的地球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為1.46萬億噸,而且這一潛力可能在2200年被用盡。
根據這一儲量上限,論文作者指出地質碳封存能逆轉今后最多0.7°C的全球變暖。同時,該儲量的約70%在陸地上,儲存潛力較高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美國、中國、巴西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多為大型化石燃料開采國。
論文作者提醒說,本項研究分析的一個主要局限在于沒有考慮碳捕獲與封存技術規模化的障礙,也沒有考慮今后可能研發出的其他技術。因此,決策者應明確估算需要多少碳封存,同時規劃能減緩碳排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