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廠停工、三年累計虧損近27億元,戴姆勒重卡在華業務陷入“停擺”困局。撤離傳聞背后,是產品與市場脫節的經營失焦,更是跨國企業在華戰略與責任的深層博弈,戴姆勒的最終抉擇或將成為中國商用車合資模式轉型的重要注腳。
困局實探:從工廠停擺到產業鏈承壓的連鎖反應
2025年盛夏,北京懷柔區的戴姆勒重卡工廠一片沉寂。據經濟觀察報多方走訪核實,自4月起,這座曾承載戴姆勒重卡國產化夢想的工廠便全面停工,生產一線近千名工人進入長期“放假”狀態,僅少數行政人員留守處理善后。“一開始說停半個月,后來又延長高溫假到8月12日,現在連具體復工時間都沒說法。”一位留守員工的表述,折射出工廠運營的不確定性。
工廠停擺并非偶然,而是戴姆勒重卡在華業務持續惡化的具象化表現。公開數據顯示,自2022年戴姆勒重卡國產化項目落地至今,累計銷量僅6000余輛,這一數字甚至不及一汽解放、東風等本土重卡龍頭企業單月銷量的一半;財務層面更顯窘迫,三年累計虧損規模逼近27億元,成為合資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下稱“福田戴姆勒”)的沉重負擔。
“高溢價低價值”是戴姆勒重卡市場競爭力缺失的核心癥結。以其主銷車型Actros為例,同配置版本售價較解放J7、重汽汕德卡等本土競品高出30%左右,卻未能提供匹配的產品體驗——車機系統未適配微信、高德地圖等中國用戶高頻應用;駕駛室沿用歐洲窄體設計,與中國司機對空間舒適性的需求脫節;在新能源與大馬力化已成市場主流趨勢的背景下,戴姆勒重卡既未推出燃氣車型,主銷燃油車馬力也僅停留在420—530匹區間,與本土品牌多為14L以上大動力、持續發力新能源重卡的產品布局形成鮮明差距。
運營體系的僵化進一步放大了經營漏洞。據福田戴姆勒內部人士透露,戴姆勒重卡業務由德方主導全價值鏈管理,從研發方案到采購清單均需德國總部審批,決策周期平均長達3—6個月。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運營模式,使其錯失了中國新能源重卡的爆發機遇——2021年至2024年,中國新能源重卡銷量從1.05萬輛飆升至8.25萬輛,2025年1—7月累計銷量更達9.6萬輛,同比增長1.8倍,而戴姆勒重卡在此領域始終未有實質性產品落地。
業務困局已傳導至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層面,因訂單銳減,多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出現斷鏈斷供,某供應商負責人表示,“2024年至今,戴姆勒的采購量下降了70%,我們的生產線已縮減至單班,庫存積壓資金超2000萬元”;經銷商端,全國60余家經銷商中,超80%處于虧損狀態,“全款提車”政策下,部分經銷商因庫存積壓導致資金鏈瀕臨斷裂,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選擇退網;用戶端的售后體驗則更為糟糕,多地車主反映,車輛故障后維修保養延遲超1個月,核心零部件因供應鏈斷供無法更換,部分物流企業的戴姆勒重卡已閑置超3個月。
財務數據進一步印證了業務的頹勢。2024年第二季度,戴姆勒卡車公告稱,因中國市場持續疲軟,對福田戴姆勒的權益賬面價值進行全額減值,這一操作對其亞洲卡車業務調整后息稅前利潤造成1.2億歐元的一次性非現金損失;同期,戴姆勒還計提1.56億歐元貿易應收賬款減值,兩項減值合計2.76億歐元,被業內解讀為其為后續業務調整鋪路的明確信號。
撤離傳聞:全球戰略收縮下的中國業務抉擇
2025年7月,德國《經理人》雜志披露戴姆勒卡車內部人士相關言論,稱“計劃解散在華合資企業,與中方股東的談判已在進行中”。盡管戴姆勒卡車集團企業傳播主管隨后否認“言論依據”,但這一消息仍在行業內引發震動——畢竟,從業務數據到財務操作,戴姆勒重卡的“撤離伏筆”早已顯現。
據接近福田汽車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德股東雙方已就戴姆勒重卡業務調整進行多輪談判,但多數溝通以“不歡而散”告終。“福田希望優先解決員工安置、債務清償、用戶售后等善后問題,提出按股比共同承擔虧損,但戴姆勒方面態度消極,既不承諾資金支持,也未拿出具體方案,始終以‘評估市場前景’為由拖延。”這種“以拖待變”的策略,被解讀為戴姆勒試圖規避善后成本的表現。
戴姆勒的消極應對,與其全球業績壓力和戰略收縮節奏高度吻合。財報顯示,2024年戴姆勒卡車全球商用車銷量46.04萬輛,同比下降12%;營收541億歐元,同比下降3%;調整后息稅前利潤46.67億歐元,同比下降15%。為扭轉盈利頹勢,戴姆勒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成本削減+業務重組”:歐洲市場啟動“2030成本降低計劃”,目標削減超10億歐元經常性成本;北美市場下調15%銷量預期,同時關閉兩家低效工廠。在此背景下,持續虧損的中國業務自然成為“戰略優化”的潛在對象。
業內專業人士指出,戴姆勒卡車當前的核心訴求是“市值與利潤導向”,2024年其全球范圍內推行的管理層激勵政策,也與業務盈利性直接掛鉤。“若戴姆勒認定福田戴姆勒重卡業務不屬于‘戰略核心板塊’,那么剝離這一虧損資產、集中資源投向北美及歐洲盈利業務,符合其短期財務目標。”事實上,戴姆勒對中國業務的“戰略降級”早有動作——2025年1月,其將中國與印度業務整合至梅賽德斯-奔馳卡車部門,不再單獨披露中國市場銷量及財務數據,這一調整不僅模糊了歐曼品牌在合資公司中的價值,更削弱了中國市場在其全球布局中的權重。
對比其他跨國車企在華策略,戴姆勒的“保守”更為突出。豐田、日產等企業近年持續向中國本土團隊放權,允許其根據市場需求獨立推進產品研發與營銷策略;而戴姆勒反而將管理權限進一步向德國總部集中,甚至連車機系統適配本土應用這類細節,都需經過德國層面審批。相關專家表示,“戴姆勒仍在用‘歐洲經驗’套中國市場,忽視了中國商用車市場‘快迭代、高適配’的特性,這種戰略錯位是其業務潰敗的根本原因。”
善后博弈:多方利益糾葛下的責任邊界
無論戴姆勒最終選擇撤離還是繼續經營,“善后”都是繞不開的核心議題。這場博弈涉及員工、用戶、經銷商、供應商等多方利益相關者,每一環的處理結果,都將影響戴姆勒在華品牌聲譽。
員工安置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據經濟觀察報了解,戴姆勒重卡工廠及銷售體系涉及員工超1500人,其中生產一線工人近千名。工廠停工后,多數工人僅能獲得基本生活費,部分工人因收入中斷已另謀出路。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及《外商投資法》相關規定,若企業終止運營,需按“N+1”標準支付經濟補償金,且需優先清償員工工資及社保欠費。但截至目前,戴姆勒尚未出臺正式的員工安置方案,僅由福田方面臨時墊付部分生活費,引發員工不滿。“我們找過工廠負責人,得到的回復總是‘等總部通知’,但總部從來沒有明確說法。”一位工齡5年的工人表示。
用戶權益保障則面臨“斷層”風險。按照汽車行業慣例,車企需為已售車輛提供至少3年/10萬公里的保修服務,但戴姆勒重卡售后體系已基本癱瘓。北京某物流企業負責人透露,其公司2023年采購的5輛Actros重卡中,已有3輛因故障停運,“聯系經銷商說沒配件,找廠家售后又推給經銷商,現在這些車就像廢鐵一樣停在停車場。”業內人士指出,戴姆勒若選擇撤離,需依法委托第三方機構承接售后責任,或向用戶支付合理的維修補償;若繼續經營,則需盡快恢復供應鏈與服務網絡,但目前戴姆勒在這兩方面均無實質性動作。
經銷商與供應商的債務清償同樣棘手。據行業測算,戴姆勒重卡經銷商體系累計庫存資金超8億元,其中超60%為經銷商“全款提車”的自有資金;供應商方面,核心零部件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達5.2億元,而戴姆勒2024年計提的1.56億歐元貿易應收賬款減值,相當于變相“減記”部分債務,進一步加劇了供應商的資金壓力。某經銷商投資人表示,“我們當初為了拿戴姆勒的授權,投入了近千萬元建店,現在車賣不動、退款拿不到,戴姆勒至少該給個債務清償時間表。”
從法律層面看,戴姆勒的善后責任有明確界定。《外商投資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終止或者解散時,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清算,并對職工安置、債務清償等作出妥善安排;《公司法》則要求股東按出資比例承擔公司債務。這意味著,戴姆勒需與福田按50:50股比共同分擔虧損,而非將責任完全推給中方。對比2019年三星電機關閉昆山工廠時推出的“N+5離職補貼”、2022年Stellantis集團與廣汽菲克破產時的債務清償方案,戴姆勒當前的“消極應對”,不僅不符合行業慣例,更可能面臨監管層面的審查——若其存在“惡意拖延清算”或“抽逃資金”行為,可能影響其在華業務的正常審批。
行業鏡鑒:中國商用車市場的“合資變局”
戴姆勒重卡在華的困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國商用車市場“自主崛起、合資分化”趨勢的縮影。從早期“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模式,到如今本土品牌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全面趕超,中國商用車市場已進入“本土主導”的新階段,這一變化也為跨國車企在華發展提出了全新考題。
本土品牌的技術突破與市場響應能力,正在重塑競爭格局。以福田歐曼為例,在戴姆勒重卡持續虧損的同時,歐曼品牌2025年1—7銷量突破5.6萬輛,同比增長61%;新能源領域,福田等企業已實現氫燃料重卡續航超1000公里,寧德時代的換電重卡解決方案已在多個物流園區落地,而戴姆勒的電動重卡仍停留在歐洲測試階段,技術落地速度遠落后于中國企業。
“中國商用車市場已不再是‘外資技術輸出’的洼地,而是‘技術共創’的競技場。”相關專家表示,本土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洞察速度、產品迭代效率,以及成本控制能力,已形成明顯優勢。數據顯示,2025年1—7月,中國重卡市場本土品牌份額達92%,其中新能源重卡本土品牌份額更是接近100%,外資品牌僅在高端進口車型領域占據少量市場。
對戴姆勒而言,當前的抉擇不僅關乎重卡業務的存亡,更關乎其在華整體戰略的走向。若選擇撤離,需承擔超10億歐元的善后成本(含員工安置、債務清償、資產處置等),同時失去全球最大商用車市場的增長機遇;若選擇留下,則需徹底改變運營思路——放下“技術霸權”心態,開放核心技術參與聯合研發,將產品定義與市場決策權限下放給中國團隊,而這又將觸及戴姆勒長期以來的“歐洲中心”管理體系。
對中國商用車行業而言,戴姆勒的案例提供了深刻啟示:合資模式的核心已從“技術引進”轉向“資源協同”,跨國企業若仍抱著“輸出標準”的心態,忽視本土需求與伙伴價值,終將被市場淘汰。未來,唯有那些能深入理解中國市場、靈活調整戰略、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跨國企業,才能在中國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截至發稿,戴姆勒卡車與福田汽車的談判仍在進行中,經濟觀察報將持續關注事件進展。
文章轉載于《經濟觀察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